黄昏时分,乳源瑶族自治县乳城镇云门村巷中,53岁的罗招婷一手抱着孙子,一手提着一袋排骨和青菜,熟稔地走向村民邱雪莲家。她轻车熟路地将食材放进冰箱股票配资资讯平台,转头关切地问道:“章伙的脚好点没?”屋内,邱雪莲连忙上前,她的儿子钟章伙脚踝仍缠着绷带,语气里满是感激:“大嫂,又麻烦你了!”
云门村航拍图。
这声亲切的“大嫂”,藏着云门村特有的邻里温情;而罗招婷,正是该村34位“邻长”中的一员。自2024年7月推行“睦邻制”以来,这群“人熟、地熟、情况熟”的村民,正将基层治理的“政策语言”,转化为千家万户听得懂、暖得到的“家常话”,在革命老区的土地上织就出精细治理的新图景。
一枚党徽:续写“邻家情”
罗招婷的家位于云门村口最热闹的位置,多年来一直是村民“唠家常、解心事”的聚集地。“我常年在家,对邻里的情况摸得透,村里有活动就及时通知大家,谁有小纠纷也愿意找我评理。”作为村里的“知心人”,作为一名基层党员,从政策宣传到长者饭堂志愿服务,罗招婷始终奔走在服务群众的第一线。
邱雪莲家是罗招婷重点联系的家庭。老人年事已高、听力不便,每次村里有新政策,罗招婷都会专程上门,用拉家常的方式反复讲解;得知村里有免费拍照、义诊等活动,她会第一时间上门邀约:“阿姨,到时候我带你去。”
前段时间,邱雪莲的儿子钟章伙干活时意外伤到了脚,家里瞬间没了“主心骨”。罗招婷得知后,不仅常买菜送上门,还主动帮着梳理合作医疗保险的报销流程。“远亲不如近邻,大嫂像家人一样为我们着想。”钟章伙的话,道出了许多村民的心声。面对感谢,罗招婷总是微笑着说:“一条村的都是邻居,现在我又是邻长,这些都是我该做的,能帮助到他们,我就很开心。”
云门村“邻长”罗招婷正在查看村民钟章伙的伤情。
一张网格:兜起453户的“心里话”
“村里以前常有小是非,老人对政策一知半解,留守儿童放学后没人管……” 回忆起过去的治理难题,云门村党总支书记、村委会主任何春花坦言。作为下辖10个村民小组、居住近2000人的革命老区村,云门村既有稻田烟火气、云门山大觉禅寺的禅意,也有现代化养猪场的产业活力。随着“百千万工程”推进,村子日益红火,但基层治理“最后一米”的堵点始终存在。
2024年7月,破解难题的“睦邻制”应运而生。该村构建起“1个总邻长统筹+4个片长分区+10个组长牵头+34个邻长扎根”的“片-组-邻-户”网格体系,将全村453户人家密密实实地“兜”了起来。“我们优先推选有威望、有热心的党员和乡亲当邻长,就是要发挥他们‘三熟’优势。”何春花介绍,这些邻长如今成了政策宣传的“喇叭”、民情收集的“哨点”、矛盾排查的“前哨”。
云门村“睦邻制”工作宣传栏。
在绿美乡村建设中,邻长们的作用尤为突出。他们协助村党组织逐户摸排“四旁”“五边”可绿化面积,用“种黄皮树既能美化环境,又能增收”的实在话,动员村民参与种植。最终,全村种下5545棵黄皮树,村民主动认领管护,让黄皮林成了云门村的绿美特色名片。“邻长制填补了治理末梢的空白,服务更精准、也更有温度了。”何春花说。
一份答卷:以 “邻家温度”激活乡村振兴
如今走进云门村,邻长们的敲门声、村民的笑声交织成最动人的乡村图景——政策宣讲不再是“照本宣科”,而是院坝里的“家常话”;矛盾调解不再是“坐办公室”,而是田埂上的“暖心谈”;民生服务不再是“等上门”,而是家门口的“及时帮”。
从积分制到邻长制,从志愿服务到精细治理,云门村始终以最贴近群众的方式,打通服务群众的“最后一米”。34位邻长用脚步丈量民情,用真心传递温度,不仅破解了基层治理的难点,更让“百千万工程”在村里落地生根。
“未来,我们还要继续擦亮‘睦邻制’品牌股票配资资讯平台,让更多村民参与到治理中来。”何春花说,云门村将继续以“孝善云门”为笔,书写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生动答卷。
汇融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